专家学者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主张与观点

新质生产力“怎么看”、“怎么干”系列原创研究之三

 

专家学者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主张与观点

 

新质生产力新思想提出以后,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许多专家学者就如何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以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许多理论解读和阐释。本文从四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学术界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主张与观点。

一、关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特征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周勇从生产力所体现的社会发展的本质出发,认为“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路径、为动力、为内容、为方式,其发展以追求创新为起始、为精神”。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米加宁等认为,“新质生产力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数字空间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生产力样态。经济学通常将生产力定义为单位投入所创造的产出数量,反映了生产要素转化为产品或服务的效率。而算力驱动的新质生产力,正是将这一内涵由物理空间拓展到了数字空间”。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王羽、侯凯文从经济学角度来阐释其内涵,认为“新质生产力代表一种生产力的跃迁,主要表现为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更具新时代先进生产力的特征”。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周绍东从哲学领域中量变质变角度出发,对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及内涵进行阐释,“新质生产力,其新在‘质’”,传统生产力主题因素(劳动者)和生产力客体因素(劳动资料)发生量变和质变,孕育形成新质生产力,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方式(生产方式)的演变也是生产力变迁的重要形式之一。

二、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价值和意义

同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石建勋认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有助于促进我国科技水平实现质的飞跃,增强国际竞争力;有助于提升我国资源配置效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助于增强我国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复旦大学教授刘华初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推动资源高效利用、促进绿色发展、助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中国。新质生产力是环境友好型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指向新能源、新材料等,不再依托传统非再生资源要素投入,促进自然资源集约和绿色低碳发展。节能降碳的先进技术的研发将是新质生产力的题中之义,以促进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可以在后续发展中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还有助于将之前污染的环境加以治理与恢复”。西北师范大学教授马俊峰认为,“新质生产力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力。新质生产力有助于蓄积发展新动能。发展动力是驱动经济发展的主导性力量,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和发展可持续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是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产业升级和变革。通过科技创新,促进要素的高效流动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实现产业更替和升级,满足有效需求与潜在需求。新质生产力有助于培育竞争新优势。新质生产力摆脱传统增长路径,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以及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日益展现出生产力属性,数字技术与现代新兴产业深度融合能够突破生产的空间限制,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延伸价值链”。

三、关于新质生产力发展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从中国现实情况来看,从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过渡与转型存在许多现实困境。辽宁大学李安民经济研究院姚树洁认为,“中国区域之间数字经济发展不均衡,沿海地区数据经济发展水平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新质生产力,尤其是新质生产要素在区域、城乡统筹、平衡、互补和协调等方面还较为薄弱”。西北政法大学张夏恒、马妍认为,“数字鸿沟亟待弥合。首先数字鸿沟导致经济阶层固化。人工智能在多领域的应用势必会对劳动产生替代效应,中、低技能劳动者的传统就业岗位受到冲击,只有掌握海量数据的少部分数字精英才有机会获得数字红利。其次,数字鸿沟导致数据流通不畅,缺乏技术支持和财政扶持的企业,无法有效地采用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使其在行业竞争中处于较为边缘化的地位”。南昌理工学院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王鹏认为,“当前整体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水平不高,对相关领域的人才储备不足,缺少生产力转化的人才支撑,迫切需提升劳动者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湖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胡代松从省域角度分析制约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现实问题,认为存在整体创新水平不足,缺少国家级战略科技平台、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教育、科技和人才协同不够,成果转化率不高等问题。湖南日报记者朱永华、王克修认为,“很多县城在资源禀赋、产业体系、创新动力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难以找到提振经济突破口”。武汉商学院经济学院教授梁圣蓉等认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有效需求不足、供给结构失衡、收入分配差距大等经济结构失衡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企业和居民等经营主体难以做出最优决策,阻碍产业转型升级,不利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

四、关于推动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措施

新质生产力是高度符合新发展理念内在要求,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是涉及新领域并以高技术含量为支撑,是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基础,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生产力,因此探索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路径是当前迫切紧急的任务。辽宁大学李安民经济研究院姚树洁认为,“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利用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等手段,提高生产要素边际贡献,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创新力,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国际竞争比较优势以适应国际环境竞争变化”。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简新华认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经济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是能够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必须依靠新质生产力,而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积极创新和教育发展”。湖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胡代松认为,“省域要加快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扩大省域产业和民营企业的竞争力,集中优势打造高水平高凝聚力的科技创新平台,为形成和转化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南京农业大学郑永兰、北京师范大学周其鑫认为,“数字乡村建设在实践中出现内外耦合式发展模式,即数字乡村建设需借助外部资源的输送,同时注重内生动力的激发,形成“外源促内生、内生强外源”的内外联动型发展理念,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双重动力,进而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新质生产力的转型”。

首页    专家观点    专家学者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主张与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