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线教育新政频出、惊雷滚滚,在线教育行业哀鸿遍野、血流成河。新东方、好未来、高途等上市在线教育公司股价普遍暴跌,在美国上市的高途公司股价更是断崖式下跌,今年1月以来其股价从最高149美元一路跌至目前的14.9美元,暴跌约90%。一时间,在线教育似乎成为政府、媒体、家长和公众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生存发展岌岌可危。那么,这场猛药治疴的整治运动缘何而起?在中国存在了20余年的在线教育是否真的毫无价值、需要彻底清除?未来中国在线教育向何处走?这些亟待深入研究、冷静思考。

一、鼓励三胎叠加教育公平,催生铁腕整治在线教育政策频出
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决定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作为鼓励三胎的配套措施,中央明确提出,要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加推进教育公平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降低家庭教育开支。而校外培训和在线教育常常被家长和社会诟病是家庭开支的沉重负担。而降低家庭教育开支,势必拿校外培训开支“动刀”,压缩校外培训收费标准和生存空间。这就使得此前重点从教育公平角度推进的校外培训整治增加了鼓励三胎和人口均衡发展的更高政治意义和战略意义。事实上,中央对校外培训和在线教育的治理始终没有中断、没有放松。近年来,教育部等部委出台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关于引导规范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有序健康发展的意见》《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在线教育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2021年5月2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会议指出,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短视化、功利化问题没有根本解决。特别是校外培训机构无序发展,“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突出。减轻学生负担,根本之策在于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做到应教尽教,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要全面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坚持从严治理,对存在不符合资质、管理混乱、借机敛财、虚假宣传、与学校勾连牟利等问题的机构,要严肃查处。要明确培训机构收费标准,加强预收费监管,严禁随意资本化运作,不能让良心的行业变成逐利的产业。这次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双减”政策实施的坚定决心。在地方政府和国家部委层面,今年对线上线下校外培训也出台了系列举措。今年以来,北京、重庆、广州等地纷纷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检查,对涉嫌存在虚假违法广告、无证办学、超期收费、超时教学、低价营销贩卖焦虑、超前培训、教师资质、与学校勾连牟利等问题进行点名通报。5月19日,北京市海淀区出台对教育培训广告的15条禁令,其中包括: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能成为代言人,广告中不得出现“保过”、“XX天速成”、“XX天逆袭”等词汇。为了加强收费管理,2021年5月21日,北京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北京市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对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预收学费及存管提出明确的要求。其中规定,按培训周期收费的,不得早于新课开始前1个月收取费用;按课时收费的,不得早于本门科目剩余20课时或新课开始前1个月收取费用。同时,《办法》明确,学员预收费用须全部进入本机构学费专用账户,不得使用本机构其他账户或非本机构账户收取培训费用。面向中小学生的培训不得使用培训贷方式缴纳培训费用。机构不得诱导其他年龄段学员使用培训贷方式缴纳费用。学员在课程开始前提出退费的,机构原则上在5日内按原渠道一次性退还所有费用。6月1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集中公布了对新东方、学而思、猿辅导等15家校外培训机构的处罚,对这些机构“顶格罚款”共计3650万元。校外教育培训行业是政策影响性极强的行业。重拳整治举措对在线教育造成毁灭性打击。市场对在线教育行业前景充满担忧。高瓴资本在2021年第一季度大手笔减持教育中概股,清仓好未来和一起教育;景林资产也大幅减持好未来,老虎环球基金2021年第一季度则全数清仓高途。监管重拳也对在线教育业务发展造成巨大冲击,许多头部在线教育机构纷纷收缩战线乃至裁撤业务板块。高途课堂(原跟谁学)对外宣布调整旗下的小早启蒙业务,同时信息流业务、直播业务全部关停。小早启蒙主要是针对3~8岁儿童开展相关的启蒙服务。根据将于6月1日正式实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3条,幼儿园、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对学龄前未成年人进行小学课程教育。因此,公司决定停止小早启蒙面向3-6岁儿童的招生工作,并据此对组织架构和人员进行调整。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在线教育领域将有更多的公司关停相关业务线或业务形态。相关业务线的关停也增加学生家长课程权益纠纷的风险。重拳整治造成更大的震动是就业。近年来,随着在线教育行业的蓬勃发展,在线教育解决了大量新增就业,催生了在线学习服务师等新职业,成为创造新就业岗位的“发动机”和青年人才发展的蓄水池。据相关统计数据,在线教育平台企业带动辅导老师群体就业规模高达10万人,其中大部分是通过校园招聘录用的应届毕业大学生,对疫情下促进就业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以来,随着监管措施的频频出台,许多在线教育企业停止了招聘计划甚至启动了裁员。5月26日有报道称,作业帮IPO暂缓并且暂停了辅导、销售等岗位的人员招聘。5月28日,有消息传出,高途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陈向东召开了内部员工会,宣布高途课堂将裁员30%。稍早前VIPKID传出业务和人员调整,包括中外教培优在内的部分业务,裁员比例高达50%。如果这种趋势蔓延下去,可以预见越来越多的在线教育机构将加入裁员大潮。大规模的裁员无疑会为本就困难的就业形势尤其是疫情冲击下的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显著负面影响。除了政府对在线教育的强力监管外,媒体也对在线教育和校外培训口诛笔伐。人民日报连续刊发《四问校外培训机构乱象》系列文章抨击在线教育等校外培训机构。许多专家学者和学生家长也“吐槽”在线教育机构。似乎在线教育这个行业问题丛生、毫无价值,就应该一关了之。然而,作为一个在中国存在了20多年并且在疫情期间爆发增长的在线教育行业难道就真的没有价值吗?需求决定供给。供给牵引需求。在线教育行业长期存在和发展,底层逻辑在于现实需求的支撑。尽管在线教育行业存在这样那样的乱象,但在许多学生那里,在线教育确是解决了他们学习中的痛点。在许多学生家长那里,对在线教育的态度也存在分歧,辅导不了孩子作业或者没有时间辅导孩子作业的家长选择让在线教育培训来帮忙,当作正是对在线教育价值的认可促成了数以亿计的消费订单。从在线教育相对于传统线下教育和课堂教育而言,其独特价值至少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实现无接触服务,在疫情形势下减少疫情传播风险,实现安全教育。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可能长期难以消除的形势下,在线教育的防疫安全性无疑是一大优势。二是提高教育服务供给效率。通过互联网技术,可以实现规模化服务供给,降低边际成本,提升供给收益。三是更好地满足个性化、多样化教育需求。通过自动批改、智能解题、社交化学习、学习成果即时反馈、在线辅导、在线答疑等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运用心理学、学习科学、统计学等原理,可以为学生量身定制差异化的学习模式,更好地因材施教。四是通过名师优课资源的跨区域、无差别供给,缩小区域教育差距,填补教育鸿沟,促进优质教育均衡发展。比如“作业帮”向青海玉树州赠送价值超过1000万的在线课程,向新疆阿拉尔市乡村教师送去超3亿大题库和VIP年卡,这些教育资源使得贫困落后地区的学生和教师也能享受到先进地区优秀教师提供的教育服务,对缩小教育差距、促进区域间的教育公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对于在线教育的价值需要辩证理性看待。对于过分夸大在线教育培训作用和效果的虚假宣传当然需要严厉制止。但对于在线教育的正向价值也不可完全抹杀,对在线教育行业的整治也需要防止“矫枉过正”。从世界范围看,许多发达国家也存在线下线上形式的课外培训或“影子教育”。如果对在线教育一棍子打死,可能受伤的不仅是在线教育企业,还有那些有着现实需求的家长。关注我们,为您报送最新的宏观经济动态以及专业的智库分析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