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等杭州“六小龙”颠覆性创新的深层密码及对各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启示
创新分为两种,一种是渐进性创新,一种是颠覆性创新。DeepSeek(杭州深度求索公司)的成功,让我们更深刻认识到颠覆式创新的重要性。杭州科技“六小龙”的群体性崛起对全国各地打造创新生态、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一、DeepSeek的颠覆性创新特征
综合DeepSeek的信息披露和中外媒体的看法,与美国现有占领先地位的AI公司语言大模型及国内其他厂商推出的语言大模型相比,DeepSeek具备了颠覆性创新的特征:依赖于技术创新,定位于细分市场,辅之以新的商业模式。
(一)技术创新:采用新的算法和架构实现突破
研发过程中,Deepseek采用新的算法和架构,为模型性能提升和成本降低奠定了基础。DeepSeek采用混合专家架构(MoE),这种架构就像是一个由众多专家组成的智囊团,每个专家都擅长处理特定类型的任务。在面对复杂的语言处理任务时,模型能够根据任务的特点,智能地将其分配给最合适的专家模块,提高处理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计算资源浪费。DeepSeek还引入了多头潜在注意力(MLA)技术,对信息处理流程进行深度优化。这一技术能够更加精准地聚焦于关键信息,在降低对内存和算力需求的同时,显著提升了模型对信息的理解和处理能力。这些技术运用,使DeepSeek在训练成本上实现了较大突破。
(二)市场定位:面向大量中小开发者和企业
在AI大模型市场中,许多大型科技公司的产品往往价格昂贵,这使得大量的中小开发者和企业望而却步。DeepSeek凭借其高性能、低成本的模型,能吸引庞大的用户群体。中小开发者可以利用 DeepSeek的模型,快速开发出各种创新的应用程序,无需承担高昂的技术成本;企业也能够借助DeepSeek的技术,实现业务的智能化升级,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三)商业模式:通过开源加速AI技术普惠化
DeepSeek试图利用开源模式来服务现有AI巨头OpenAI的闭源模式不能覆盖的更大用户群。DeepSeek采取开源运营策略,允许开发者免费商用、修改和衍生开发其开源模型,这种开放的态度与其他公司的专有模式形成对比。自开源以来,DeepSeek吸引了大量开发者的关注和参与,社区活跃度不断攀升。许多开发者基于DeepSeek的开源代码,开发出各种实用的应用和工具,拓展 DeepSeek的应用场景。
二、杭州“科技六小龙”群体性崛起的深层次密码
除了DeepSeek,杭州还有宇树科技、游戏科学、群核科技、强脑科技、云深处科技等,这六家科技新锐企业分别在人工智能、机器人、游戏娱乐等领域做出了震惊世界的成就,代表了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最前沿,也是我国新质生产力的杰出代表。这一群体现象的背后是杭州正在进行一场城市创新能力的系统重构。
(一)政策转变:从“政府主导”到“市场共治”
一是杭州国有产业基金在硬科技企业中普遍持股低于10%,且严守“三不原则”(不介入经营、不要求对赌、不设定退出期限)。这种“甘当配角”的姿态,反而催生了民间资本的“接力机制”。二是实施三个15%”的科技投入政策,市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长达到15%以上,市本级每年新增财力的15%以上用于科技投入,同时统筹现有产业政策资金当中的15%集中投向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二)文化重塑: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
一是杭州法院对科技企业纠纷实行“三审慎原则”——慎用账户冻结、慎发限制消费令、慎列失信名单,使得企业破产清算周期比全国平均缩短48天。二是形成“二次创业”文化。公司创始人即使曾有失败经历,但依然能获得资本再信任,例如,群核科技黄晓煌早年项目因技术路线错误倒闭后,新项目仍获红杉资本领投。
(三)技术突围:穿透行业壁垒打开全球市场
一是重构技术底层架构。深度求索的Infinity芯片不仅大幅降低训练成本,更迫使巨头们不得不与之合作;宇树科技将机器人操作系统Unitree SDK开源,吸引全球3000多名开发者参与迭代,这种“分散式创新”策略巧妙避开了与平台型巨头的正面交锋。二是以技术韧性应对不确定性。深度求索在瑞士设立研发中心,用当地法律实体持有核心算法专利;强脑科技通过新加坡区域总部向东南亚市场辐射,巧妙规避数据跨境流动风险;宇树科技采用“以租代售”模式,让四足机器人进入新加坡电力巡检系统。
(四)人才炼金:构建的“类硅谷”生活圈
一是在未来科技城,政府通过限价房(租金为市场价40%)和定向补贴(博士每月8000元)系统降低生活成本。二是在云栖小镇,非正式的“西溪夜话”“程序员茶座”成为技术交流的暗流渠道。一位从上海迁居杭州的AI工程师描述:“这里没有陆家嘴的压迫感,在星巴克偶遇投资人的概率却比北京还高。”2023年杭州人才净流入率达23.8%,其中45%来自上海、北京,选择理由首位是“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性”。
三、对其他地方推进科技和产业颠覆性创新的启示
(一)完善适合颠覆性创新的体制机制
对科研项目不拘泥于传统的经济产出指标考核体系,建立更加灵活和包容的创新机制,鼓励企业大胆尝试,不因为失败而损失信用分数,降低企业创新的动力,使得创新可以不断突破技术的边界和想象力的极限,开发出具有革命性的产品。
(二)组建适合颠覆性创新的服务队伍
组建专兼职相结合的项目专员队伍,安排专人,共同负责颠覆性技术项目发现识别、辅导推荐、转化落地等工作。设立项目专员激励制度,探索建立项目专员跟投机制。面向科技、产业和经济领域遴选高层次专家组建专家库,为项目识别培育提供专业技术支撑。
(三)培育适合颠覆性创新的文化氛围
建立尽职免责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项目负责人已履行勤勉尽责义务且无违法违规行为,确因研究探索性强无法实现预期目标的,可以免除相关责任,不影响其绩效考核、评先评优、职务职级晋升、职称评聘和表彰奖励。
(作者: 国兴智库朱峰 李海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