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产出及转化是区域、城市竞争的重要赛道。全国各省市积极落实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文件精神,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多措并举强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并取得有益经验。
上海市坚持树立“科技成果只有转化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不转化是最大损失”的理念,全面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试点,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一是不断加强技术转移运营机构建设,支持科研事业单位自主设立技术转移专业岗位。二是支持建设各类科技成果转化载体,持续推动上海闵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发展,加快“大零号湾”创新创业集聚区建设。三是深化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技术转移机构库,支持其开展技术搜索、科技评价、概念验证、技术投融资等专业服务,以及产业技术领域的技术转移服务和跨境技术转移服务。
上图为“大零号湾”,图片来源于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官网
北京市充分彰显科技自立自强的首都担当,全面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一是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制度,加强技术转移机构、概念验证平台、技术经理人、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科技成果转化生态体系建设。二是推动技术区域合作,构建北京技术转移联盟、环渤海技术转移联盟,东北技术转移联盟、长三角技术转移联盟,为成果转化提供平台支撑。三是健全工作体系,形成平台、资本、产业、机构等要素较为齐全的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工作体系。
2024年11月21日,北京协和医院科技创新发展大会——成果转化分会召开,图片来源于腾讯网
广州市围绕服务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一是挖掘企业需求,充分发挥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的作用,实施“揭榜挂帅”等创新机制。二是不断强化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充分释放科研单位成果转化活力。三是构建集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全链条创新平台布局,致力于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四是着力强化专业服务队伍和优质技术市场建设。
科技成果转化任重而道远。应当聚焦科技成果供给、需求对接、载体服务、制度完善“四端”持续发力,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一是抓源头,提高科技成果质量。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培育,支持各类创新主体依托重大创新平台开展科学前沿问题研究,促进自主攻关产品研发和迭代升级,提升科学发现和原始创新能力。鼓励科技领军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等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联合开展核心共性技术攻关。
二是畅供需,推动产学研用融合。搭建完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与数据服务平台,促进信息共享。发挥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常态化动态更新创新技术需求,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导、各类创新主体协同推进的新局面。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培育一批研发投入高、产品定位全球、品高价优的高科技企业,强化企业端科技成果转化承接力度。
三是搭平台,增强成果转化服务水平。充分研究国外科技中介服务标准化经验和国内科技中介服务现状基础上,以服务国家产业发展战略为导向,完善科技中介服务标准体系。有针对性地引导、培育、扶持一批服务能力强、专业水平高、与产业相匹配的企业主导型科技中介机构,建设一批科技中介服务综合体,进一步增强中介的渠道功能和桥梁作用。
四是强保障,健全成果转化政策体系。强化成果转化全链条政策统筹,完善科技成果转化长效机制、健全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科技成果管理与激励等机制,聚焦主体功能衔接、改革政策落实、配套政策完善,建立健全各地方、各部门科技成果信息汇交工作机制,形成政策合力。同时,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指标,加强对知识生产率、成果转化率的考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