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商环境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地方实践特色

一、“营商环境”从何而来

(一)营商环境概念起源

营商环境概念来源于2003年世界银行发布的一份报告《Doing Business》(《营商环境报告》)。营商环境是指伴随企业活动整个过程(包括从开办、营运到结束的各环节)的各种周围境况和条件的总和。通俗来说,营商环境是指企业在开设、经营、贸易活动、纳税、关闭及执行合约等方面遵循的政策法规所需的时间和成本等条件。

 

(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对于一个只能定性或凭感觉判定优劣的概念,通用的做法是选定多个指标构建一套评价体系,再通过赋权评分等方式进行打分,最后得出的分值来判定高下。当前世界各国公认的指标体系是世界银行的营商环境指标体系。2023年5月,世界银行发布营商环境新评估体系Business Ready(B-READY)(“世界银行新体系”),其底层逻辑、指标构成、数据来源和评分方法与此前的Doing Business(以下简称DB)评估体系有较大变化,主要包含10项指标,即企业准入、获得经营场所、市政公用设施接入、雇佣员工、获取金融服务、国际贸易、纳税、解决商业纠纷、促进市场竞争、办理破产。这些指标按照企业在设立、经营(或扩张)和关闭(或重整)时的生命周期,以及企业参与经济活动的顺序。

图1  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新评估指标体系

   

 

二、我国营商环境建设的历史脉络

(一)我国营商环境建设的主要发展历程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论及“推进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时正式提出了“营商环境”概念。这是我们党和政府首次正式提出营商环境概念,是用国际视野和国际理念来推进我国营商环境发展改革的里程碑事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经济发展新方略,开启了我国营商环境建设的新征程。2020年,国务院公布《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将实践证明有效的改革举措用法规制度固化。2020年7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市场主体的实施意见》,聚焦市场主体关切,对标国际先进水平。2021年1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的意见》,部署在北京、上海、重庆、杭州、广州、深圳6个城市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聚焦市场主体关切,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更大力度利企便民。

中国在营商环境建设上实现了多维创新:一是机构创新。2018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整合工商、质检等多部门职能,破除了多头监管的格局;一些地方也设立了“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办公室”等部门。二是数字化转型。“一网通办”“跨省通办”等政务平台打通数据孤岛,企业开办时间大幅缩短;电子证照、信用承诺制等也大幅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三是法治化水平显著提高。例如,最高人民法院设立知识产权法庭,地方法院建立了知识产权审判庭等;各地相继建立“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平台”,企业可在线申诉行政垄断行为等。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的营商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据世界银行各国营商环境指数排名,中国从2013年的第96位上升到2020年的第31位;中国市场主体数量从2012年的5500万户增至2024年的1.89亿户,日均新增市场主体超过3万户。

 

(二)我国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2018年,国家发改委构建了有中国特色、国际可比的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在之后的几年在各地开展了营商环境试评价和评价。

中国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由18个一级指标和87个二级指标构成。其中,反映企业从开办到注销全生命周期链条的一级指标15个,即开办企业,劳动力市场监督,办理建筑许可,政府采购,招标投标,获得电力,获得用水用气,登记财产,获得信贷,保护中小投资者,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跨境贸易,纳税,执行合同,办理破产。反映各地投资便利度和长期投资吸引力等城市高质量法治水平的一级指标3个,即市场监管、政务服务、包容惠普创新。

图2  我国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三、全国各地营商环境不断创新创优

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保持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风清气正的营商环境。在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已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国家层面强调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推动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到地方层面积极响应,31个省份纷纷结合自身特色与发展需求,制定并实施一系列针对性强、创新性高的营商环境政策。其中,北京、上海、深圳、重庆营商环境主要经验做法如下:

 

(一)北京市:以北京服务金字招牌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2023年12月,《关于北京市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北京服务”的意见》印发,“北京服务”建设进入关键阶段,也标志着北京市营商环境进入全面整体优化升级的新阶段。北京市新增100项以上区域通办政务服务事项,让企业和群众在京津冀地区办理政务事项时,享受相同的标准和流程,减少办事的不确定性和成本,以更有温度的北京服务品牌,打造宜居宜业环境。

根据“北京服务”工作要点,2025年北京将持续提升营商环境企业获得感,深入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深化一体化综合监管,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提升全国市场监管数字化试验区建设成效。完善企业“服务包”“服务管家”机制,加强政策服务、数字服务、热线服务“三送”工作,及时解决企业困难诉求,优化法律、商事仲裁、知识产权等专业服务,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二)上海市: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深化营商环境8.0改革

上海市营商环境改革8.0版方案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通过减少行政干预、优化政策服务、强化法治保障等举措,显著提升企业获得感。企业满意程度升高,涉企检查频次和罚款金额大幅下降,政策精准度与执行效率持续优化。

上海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5年上海将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实施新一轮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举措。强化为企服务,完善招商和服务一体化推进机制、重点企业“服务包”制度。优化惠企政策,简化涉企检查,减轻企业负担,落实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专项行动。

 

(三)深圳市:以国际化标准激发市场主体经营活力

深圳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和对照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标准的思路,深圳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和对照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标准的思路,迭代推出千余条改革举措,全方位深层次打造高水平营商环境,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根据新出台的《2025年深圳市优化市场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2025年深圳营商环境重点主要突出以人工智能赋能服务创新,促进政府服务效率变革、模式变革,着力构建以企业需求为中心的资源配置服务体系,打造更适宜企业发展的市场化营商环境。

 

(四)重庆市:以要素自由流动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

重庆市积极探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科创载体共建共享,构建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大市场衔接机制。建设科技攻关在线应用,推进科技资源一体化配置,持续深化市属公益科研机构改革,推动了成渝双城经济圈经济高质量发展。

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5年重庆将持续降低制度性交易和要素成本。完善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支持企业并购重组,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建立规范化机制化政企沟通渠道,加强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

(作者:国兴智库高级研究员    韩秋筠)

 

 

首页    国兴观点    中国营商环境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地方实践特色